走访时间:2015年12月12日
走访目的:了解申请资助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
第一组走访人员:张元红、陈燕
我们于2015年12月12日2点从昆山市创新大厦出发,驾车半小时到达第一家被走访家庭----家住昆山巴城年丰小区的章俊杰。我们去时,他正在外面玩耍,被喊回来的时候,脸上依稀看得见有点花猫脸,看得出玩得很开心。奶奶正在家门口洗衣服,见我们来,很热情地烧茶递水,看见她的笑容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永远都是那么的慈祥,一见小孩和老人就有种想帮助他们的冲动。因为他们的住房设施很简陋,租的是一间车库,搭了两张床,厨房和洗手间一览无遗,看得出的家庭拮据。经过我们询问得知孩子母亲身体一直不好,前一个月还在住院,现在好点了就去上班,因为家境不容许她修养在家,每月收入2000左右。父亲是油漆工,没有固定的工资,基本3000左右,周六他们俩都不在家,外出工作能多挣点工资。
在跟张俊杰核对成绩时,他说英语成绩不是88分,应该是88.5分,看得出是个细心的孩子,成绩都不错,身高申请表上有误差,应该是135厘米。我们当时拍了些照片,觉得这个家庭比较符合我们成长之树的资助要求,建议给予资助。


接着,大概三点半左右我们驾车赶到第二个家庭-昆山胜利小区吴嘉俊。这个小区比较难找,吴嘉俊的爸爸在小区门口接的我们。他们住在胜利小区的商品房内,与人合住的三室一厅。我们去时小孩正在写作业,爸爸妈妈都在家,爸爸很活络,在一家制造型工厂,据他讲工资2000元,妈妈穿着很时髦,戴着金耳环、金项链等首饰。他们讲到在昆山感觉没有归属感,没有好薪水,老家还有一个大女儿,生活很辛苦。
我们觉得像吴嘉俊家的这种情况,昆山外来打工者中很多,虽然两个孩子负担重,但是经济不想申请表中那么低,拍照时看到床上摆放着平板。
第二组走访人员:汤永坚、梁海芹
我们先去的是王守琦家,其实也不是“家”,是昆山一家私人企业的门卫,一家三口人住在门卫的一个角落里,一张高低铺和一个没盖的木箱就是他家全部“家档”。家里很乱,一看就是没有妈妈的家庭。爸爸白天在厂里上班,晚上在帮厂里值班,每个月3000元,包住不包吃。王守琦有个哥哥,比王守鹏大一岁,也在五联小学读一年级。



他们家是今年7月份才从安徽老家来到昆山,妈妈很早就去世了。哥哥王守鹏因为感冒引起的肾病,在老家治疗了一年才有所好转,也就晚了一年上学,现在家里还欠近10万元的外债。
因为家长没有参加社保,两个孩子没法进入公办学校上学。两个孩子现在五联小学上学一个学期的学费是3800元,虽然生活拮据,但是爸爸很乐观,他说,“比起老家来,生活好了很多。”
两个孩子都很乖巧,王守鹏还真有哥哥的样,又请坐又倒水,热情地接待我们。我们了解到他俩的中饭都不在学校里吃的,哥哥说学校的饭不好吃,其实是为了省下中饭钱,替爸爸减轻点生活负担。爸爸说,每天中午哥哥中午负责做饭,弟弟负责洗碗。我们问弟弟最想做什么事,他说最想在学校吃午饭。
走访的第二个的家庭是余甜甜家。余甜甜的家在陆家合丰,离学校有很远,近20公里。余爸爸说他们借住在亲戚家,我们见面的地方是一家服装商店,余爸爸和余妈妈都在服装店上班,服装店是老乡开的。余爸爸负责采购服装,拉拉货什么的,妈妈负责卖衣服。
余甜甜有个妹妹,在力量小学上幼儿园,力量小学应该离五联小学不远。我们问余爸爸,孩子怎么去上学,余爸爸指着外面的助动车,说每天开助动车送她们,还说路上要一个多小时,中间还要充电。《申请表》上写“上要抚养2个老人,下要抚养3个未成年的孩子”,这个显然不符合事实。他们的“2个老人”在安徽老家,还有劳动能力;未成年的孩子只有2个,不是3个。
建议:1.吴嘉俊和余甜甜不资助。2.王守琦和王守鹏一起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