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岁月流转果满枝 ——成长之树与泰和十五载光阴纪》,像是跟着汤永坚的脚步,重走了一遍跨越十五年的助学远征。他不是作家,却用最朴素的情怀,把一段段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写进了岁月的书页里;他不是摄影师,可每一个字里,都藏着那些被记录下的、闪着光的瞬间;他也不是运动员,却用脚步丈量出了山区孩子与希望的距离,让“远方”不再只是地理概念,而成了触手可及的未来。

这一路,最动人的是“平凡”与“伟大”的奇妙交融。汤永坚和他的爱心团队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人,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却因一份对孩子的牵挂,把周末和假期都献给了往返泰和的列车。那一趟趟“周恩来号”绿皮车,车轮碾过的不只是铁轨,更是把“不可能”碾碎,铺成了孩子求学的路。他们记录美好,不是用相机的快门,而是用一次次家访时的倾听、发放助学款时的郑重,把那些困境里的挣扎与坚持、绝望里的微光与希望,都刻进了自己的生命体验里。这种记录,比任何摄影作品都更有力量,因为它带着温度,连着牵挂。

跨越千山万水的脚步,也格外令人动容。从江南烟雨到赣南山水,距离从来不是阻碍。汤永坚和他的爱心团队用双脚、用车轮,缩短的是孩子与高校的物理距离,更是把“梦想”从遥不可及,拉成了一步步能抵达的现实。那些山路的崎岖、旅途的疲惫,在看到孩子拿到助学金时的眼神,听到孩子考上大学的消息时,都化成了值得。这让我想到,所谓“伟大”,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坚持里。不是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事,而是把一件小事,用十五年的时光,做到了极致,做到了改变别人的人生轨迹。

最震撼的,是平凡事迹里铸出的伟大与辉煌。汤永坚不是火线英雄,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可他和成长之树的志愿者们,用一次次家访、一笔笔助学款、一年年坚守,做着最“英雄”的事——为困境中的孩子托举未来。他们让“教育公平”不再只是口号,而是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温暖的行动。那些受助孩子从怯懦走向自信,从困境走进校园,又把这份爱传递下去的故事,不就是最辉煌的注脚吗?这让我明白,伟大从不需要“标签”,只要怀揣着对他人的善意,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能铸就属于自己、也属于他人的辉煌。

在《成长之树》的字里行间,更镌刻着教育者的深情。长桥实验小学校长胡彬为这本书题词“爱满怀,星满天”,短短六字,道尽了教育的真谛——以满腔热忱滋养童心,让每一颗星星都能在爱的天幕上闪耀。这份爱,是课堂上的循循善诱,是校园里的默默守护,更是对成长最温柔的期许;这片星,是孩子们眼中的光,是笔尖下的梦,是未来路上终将绽放的万千可能。正是这份满怀的爱,托起了满天星光,让《成长之树》不仅记录着成长的足迹,更成为了一段关于爱与希望的温暖注脚。


读完这份“光阴纪”,心里满是敬重与触动。汤永坚们让我看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只要愿意拿出一点情怀、一点坚持,用平凡的自己,去点亮别人的人生。这一路助学的故事,就像一盏盏灯,照亮了山区孩子的求学路,也照亮了我们对“平凡与伟大”的理解——原来,伟大从不是高不可攀,它就藏在普通人的坚守里,在一次次为他人付出的行动中,慢慢长成遮风挡雨的树,结出满枝的希望果实。(本文作者栾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