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年的光阴,对于“成长之树”而言,是一场漫长却坚定的跋涉——一群同频者,以爱为名,以初心为炬,肩负起照亮他人生命的责任。他们没有华丽头衔,没有显赫背景,却在公益助学这条崎岖小路上,默默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繁花盛景。他们就是“成长之树”的工作团队:一群与众不同、内心炽热、执行力爆棚的“战士”。
志同道合者:从四面八方聚来的一颗颗“心”
公益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携手前行。如何定义成长之树的“工作团队”?是全职员工?监事会?理事会?还是所有投身于事务中的志愿者?其实难以定义。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都属于这个大家庭,在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倾注心力。“成长之树”的工作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有教师、企业家、公司职员、企业高管……他们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安然生活,却因共同的信念汇聚于此。
在“成长之树”初创的前五年,这个没有一名专职员工的团队,在一次次争论中锤炼出清晰而坚定的资助原则:“自觉自愿、不图名、不图利、按需募捐、一对一资助、长期性、隐私保护性。”也确立了根基般的宗旨——汇聚零散爱心,为孩子们的成长遮荫庇护。这些原则至今未变,早已铭刻进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心底,成为他们笃行不怠的信仰。

从烽火路到乐嘉汇:一个“家”的落成
在城市一隅,烽火路,那时的一张工位,就是“成长之树”最早的阵地。几位成员围坐一桌,吃着几块钱的盒饭,嘴里却讨论着资助多少个孩子、怎么联系学校。即便是后来搬进巾帼公益园,也不过是一张工位,开会得“打游击”——哪位会员有空闲场地就去哪里。
直到朱总无偿提供了一间办公室,一切才逐渐稳定。再到后来,成长之树在乐嘉汇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石喜英在窗边打了一排柜子,金子搬来一台冰箱,崔云赞助了一口大锅。一个简陋却温暖的开放式厨房里,热腾腾的饺子一煮,笑声一响,家的味道就升腾了起来。
汤老师常说:“要善用每一分钱。”于是组织自发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空调必须全员表决过半,才允许开启。冬天不开暖气成了常态,大家哈着气、搓着手,但心却是热的。

最温柔的执拗:用较真的态度,做温暖的事
成长之树的工作会议,往往从一场“零食攻势”开始。阙文政乐呵呵地往桌上摆满薯片、饼干,高喊着“快乐公益”,而汤老师则一边皱眉,一边念叨:“又要养胖他们了!”小吴塞着薯片被点名,笑着差点呛了出来。
这种轻松背后,是最真诚的较真。每一次会议,都是思想的碰撞场,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哪怕是反对、批评。争论最激烈的,永远不是“谁做主”,而是“孩子们的利益是否最大化”。
一次,苏州地区负责人崔云因项目意见与汤老师“激烈交锋”,她被怼得眼圈发红。那晚她气鼓鼓地想“退群”,可第二天一早,为了义卖,她还是开着玛莎拉蒂拉满一车的一两块钱的小物件出发了。她说:“我也曾想,干脆把义卖的钱直接捐了,但这不是钱的事,这是关于爱的传递,关于大家在一起的力量。”
工作团队争议不断,分歧频发。网络如何搭建?新项目是否引入?执行细节该怎么落实?常常争得面红耳赤。这种“较真”,只为了一个目标——让成长之树更加透明、有力、有温度;让山区的孩子们,得到更实在的帮助。

卷出奇迹:我们从不认输!
在“成长之树”,你会看到一种特别的“卷文化”——我们不是为了攀比,而是因为心里藏着一群孩子。我们晒的不是旅游照,而是资助学生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我们聊的不是订单成交,而是山区的走访故事。
成长之树初创时期,物资匮乏,资金短缺,但总有人想办法解决,那时候孙明华带着糕点、宋国祥带橙子来义卖,王友美会说:如果没有完成筹款目标,我来负责最后的临门一脚!
每年的99公益,都是一次硬仗。2023年那次,眼看筹款进度条迟迟不上去,汤老师都想放弃了。而崔云、金芳、陆云霞、罗湘洲等人却默默列出几百个联系人,逐一沟通、发送文案。即便最后要自掏腰包,他们也要保证孩子们的资助目标不落空。最终,在倒计时的最后10分钟,他们奇迹般完成了任务,震撼了所有人。
2024年,月捐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崔云在公司开茶话会推广,阙总到寺庙手把手教师父操作手机捐赠,如今他已发展了超100位月捐人。
每一场拍卖、每一场义卖、每一次转发朋友圈,都是一次次爱的“合力”。我们用不服输的劲头,把不可能变成“可以”!

成长与绽放:在爱的土壤里发芽
2024年,高世红带领团队将会刊从封面到内容全线升级,封面设计更有时尚感,内页排版更加考究,新增"小树长大了"这个栏目,更是让读者眼前一亮。读了受助孩子的成长故事,读者纷纷留言:“这不仅是会刊,更是一部爱的记录。”
而“金牌拍卖师”罗湘洲,则首创用“资助孩子数”代替价格竞拍:
“这幅书法值不值6个初中生的未来?”
“现在6个初中生了啊,这件书法珍品可是非常难得,还有没有加个小学生的,来个非常6+1?”
这种以“孩子为单位”的拍卖方式,不仅点燃爱心,更富有教育意义。拍卖师、捐赠者、竞拍者,对每个人来说成长之树的拍卖会都是一场爱的修行。

一棵树的年轮,一群人的故事
窗外的树影,又添了十五圈年轮。成长之树,这棵爱心之树,也在默默扎根、向阳生长。
顾经和周燕一场直播就为专项助学的孩子筹集了11120元助学款;李新文已经资助140名孩子,但他的目标是要资助200名孩子;还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李先生,作为一家公司的高管,却成了成长之树的专属“货拉拉司机”,随叫随到;罗湘洲从2015年至今,连续主持了35场拍卖会,没有一场流拍;高世红编辑会刊10年,连自己公司的员工都要一起帮忙义务排版……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像被施了“成长魔法”的孩子,一起向光而行。
他们不是为了“工作”而来,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梦——让更多孩子读上书,拥有选择人生的权利。

我们坚信,爱可以生根发芽,善可以代代相传。平凡的我们,在不凡的坚持里,种下每一颗希望的种子,用较真的态度,做最温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