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爱心足迹——青海助学走访随记(2025年4月3日-4月7日)
作者: (江江好)吴月红 发表时间: 2025-06-06 16:26:20 来源: 站内资源
视力保护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朋友,当你推着购物车徜徉在琳琅满目的超市货架间的时候,你可曾知道,有这样一群孩子,一包方便面外加一根火腿肠是他们每年生日才有的“豪华套餐”;当你沐浴着和煦春风在透着斑驳阳光的林下散步的时候,你曾知道,有这样一群孩子,常年生活在年平均气温零下2度、年大风天气超过200天的高海拔地区;当你还在为要不要再给孩子报一个课外补习班而伤透脑筋的时候,你可曾知道,有这样一群孩子,却因为各种原因艰难地求学甚至辍学回家无法完成学业……

而我,正被这些“可曾知道”深深地震撼着!

一、缘起:跨越三千里的使命 

四月的江南已是草长莺飞,而青海高原依旧寒风凛冽。作为苏州市成长之树公益助学中心的一名爱心人士,我以志愿者的身份报名参加了成长之树2025年的青海走访活动。我与中心工作人员小吴怀揣着5000余名捐助者的嘱托,从上海飞赴西宁,开启了这段跨越2500公里的高原助学之旅。临行前,我特地将一枚印有“成长之树”LOGO的徽章别在自己的衣襟上——它象征着公益助学事业既需要奉献爱心的善举,亦需直面困难的勇气,更需脚踏实地的行动。而这枚徽章,也成了此后几天里激励我们翻越雪山、穿越草原的精神图腾。

二、征途:山河为证的跋涉 

我们在西宁机场汇合后,租了一辆SUV即刻出发。小吴是一个没有实际驾驶经验的“本本族”,开车责任就落在我这个60后身上,我知道后面行程的艰辛,只能硬着头皮以“老翁聊发少年狂”的勇气踏是征程。车辆驶出西宁机场不久,苍茫的群山便扑面而来。前往循化尕楞乡的盘山公路如一条灰色缎带,缠绕在海拔3000米的山峦峭壁之间。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对我这样开惯了城市道路的人来说,既有惊险刺激的新鲜,也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风险。我和小吴说,这样的山路与318川藏公路相比,除了车少是优点,其他一切都是缺点:路窄会车困难,塌方多路况差缺乏养护,路边没有安全护栏等等。随着海拔的慢慢升高,车轮碾过结冰路面时的打滑声,与车窗外呼啸的风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乐章。我握着方向盘的手渐渐渗出了紧张的汗水,看着一条巨大的冰舌从远处山凹延伸到山脚,让我感受到山区的这个冬天寒冷的余威。

三、发放:托起明天的希望 

当我们终于抵达循化县的时候,眼前的场景令几个小时驾驶的紧张和疲惫一扫而光,当地志愿者也是成长之树的老朋友夏老师和学校老师在大门口了,为我们献上哈达。大家寒暄后走向教学楼会议室,学生们脸颊上透着的“高原红”却比高原的阳光更炽烈。

在会议室里,我们展开了严谨的助学款发放工作。每份装着现金的信封都写着编号,里面还有成长之树写给同学们的一封信。“同学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年级了啊?请在这里签名!这是助学款拿好了。”我不断重复上面的流程,将一个个装满爱心的信封发放到同学们的手中。当我将信封交给一位同学时,她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说谢谢,而是深深地鞠了一躬,藏袍袖口磨损的线头微微颤动好像述说着生活的艰辛。

这样的故事,在接下来几天的学校里反复上演,同学们渴求知识的眼神让人心酸更令人震撼,她像一面面金色的旗帜,昭示着知识如何在这片贫瘠土地上开出的希望之花,也演绎着拳拳爱心在三江之源一路绽放。

四、家访:屋檐下的生命赞歌 

如果说在学校发放助学款让人心潮澎湃,那么深入牧区的家庭走访则令人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

在同仁走访时,我们遇见了一位独自抚养孙女的老阿妈。她因言语残疾无法用语言交流,而孙女正坐在桌前专注地写作业,墙上贴满了孩子的奖状,每一张都闪耀着努力的光芒。尽管老阿妈无法言语,但她的热情却扑面而来——或许是那布满皱纹的脸上始终洋溢的温暖笑容,或许是不断往我们手中塞食物时那双粗糙却有力的手,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善意。

在泽库县,我们在当地志愿者的陪同下,驾车驶向草原深。初春的草原仍然满是枯黄,低洼处则散落着片片积雪。由于道路满是坑坑洼洼,车辆就像漂泊在大海上的小船摇晃的厉害,有几次甚至头都碰到了车顶。我们驱车一个多小时,抵达了一户牧民家中。女主人带着孩子立刻为我们献上了象征纯洁敬意的洁白哈达。推开门,屋内炉火正旺,暖意瞬间驱散了一身寒气。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围坐在火炉旁,转身便端来热气腾腾的酥油茶。交谈中得知,孩子的父母常年在牧区放牧,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出售牛奶和酥油所得。然而,生活的担子并不轻松——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女主人身体不太好,有时需要住院治疗,而孩子的父亲为了照料妻子,只能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一家人的生计全压在几头牛和草场之上。

五、考验:高原上的坚守

走访几天下来我还庆幸没有任何踏上高原的不适。然而,当行至海拔3700米的泽库县山区时,高原却不期而至地出现在我们身上,头脑发涨、耳鸣目眩,每走一步都像踩着棉花、气喘吁吁,小吴还流了鼻血。陪同我们的当地乡镇干部看着我们紫绀的嘴唇说:“你们内地人来到这个高度都会有高反症状的”。但想起次日要去麦秀镇发放最后一批助学款和走访剩下的5户家庭,我只能祈祷今天晚上睡个好觉,明天一早醒来恢复如初。

次日,我们完成所有的工作与当地老师同学和陪同人员挥手告别时,所有疲惫也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六、归来:让爱生生不息

返程飞机穿越云层时,我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和视频,几天来的历程在眼前流转:对知识充满渴望的笑脸、家徒四壁的牧民家庭,还有那一张张登记详尽的申请表,都在等待更多爱心的汇聚。而我们,愿做传递阳光的使者,在雪域高原续写更多关于爱与坚守的故事。

归家那夜,妻子看到我的第一眼就说你黑了也瘦了,我接着说我精神了也充实了。或许公益的真谛就在于此: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以谦卑之心见证苦难,以坚韧之志播撒希望,让每份善意都化作破土而出的生命力量……

写在最后:现如今,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越来越多偏远地区开设了乡镇一级的寄宿制学校,孩子们能够走进学校接受完整地九年制义务教育,他们的学杂费、住宿费以及伙食费全部由国家承担。但仍然有一些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完成学业或生活困苦,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大树”加入我们的行列,你们的爱心能滋养更多的“小树”茁壮成长……

我们感谢孩子们给了我们一个奉献爱心的机会,也给了我们蹲下来和他们交流的机会。

 

撰写人:朱燕刚

视力保护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成长之树官方网站版权声明

成长之树官方网站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凡注明信息来源为站内资源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成长之树官方网站所有;

凡注明信息来源为站外资源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成长之树官方网站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