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时间:2025.2.1-2.2
·走访人员:黄若渔、于小汶、黄英骅、吴月红
·走访计划及完成情况:计划两天共走访11个家庭(12名学生);完成全部走访。
走访情况:
第一天(2.1)共走访5个家庭6名学生。
第一个家庭,孩子和父母在县城租房,乡下无地与牲畜等财产,家中有父母和哥哥共四口人,靠父亲在服装厂做零工维持经济,母亲患乳腺癌要一直吃药。走访情况来看居住条件简陋,孩子平时在一个很低矮的小桌子上学习,但学习认真成绩优良,积极上进。
第二个家庭,家中六口人,父亲车祸去世,爷爷奶奶在家做饭,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都在读小学,全家人靠妈妈在服装厂打工的收入生活。家住农村自建房,有六间房间。孩子勤奋刻苦,成绩优秀。在艰难的环境中母亲坚强地承担起责任,孩子们也都很懂事努力。
第三个家庭,家中五口人,父亲去世,母亲患重病,需持续服用精神类药物且不时会发病。有一个姐姐也在上学。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主要靠外公务农、打零工的收入和退休金维持生活,外公退休前是村干部。平时外婆会带着孩子在大伯家住并照顾妈妈,方便孩子上学。孩子学习成绩好,多次荣获三好学生。
第四个家庭,家中四口人,父母是聋哑人,在家务农,有低保,姐姐在上小学。平时生活靠叔叔帮扶。该生学校成绩优秀,学习刻苦。
第五个家庭,两个孩子是兄弟,平时主要是爷爷奶奶带两个孩子在县城租房上学,爸爸靠种地维持生活,妈妈智力低下有低保。哥哥上小学五年级,性格安静、不善与人交流,弟弟在特殊教育学校上二年级,能听见但是不会说话。家里生活条件简朴,爷爷性格热情。
第二天(2.2)共走访6个家庭6名学生。
第一个家庭,家中七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叔叔家住隔壁,家里主要靠父母务工收入,该生在读高一,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家里经济不稳定,但据走访情况来看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第二个家庭,孩子父母皆已去世,由叔叔婶婶抚养,叔叔家也有两个孩子,经济来源靠叔叔在家务农。孩子学习成绩不佳,交流时性格内敛话很少,家庭原因对孩子个性成长有一定影响。
第三个家庭,是单亲家庭,家中重要靠父亲做建筑相关的务工获取经济收入,爷爷奶奶有低保,有一个姐姐也在上小学。
第四个家庭,家中七口人,主要收入靠父母做装修相关的零工获取,另有三个姐姐都在读书,家中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好在父母都有劳动能力。
第五个家庭,孩子目前高一在读,父母都已离世,哥哥在外地读研今年毕业,假期也会进行一些兼职,家中经济主要来自叔叔务农和打散工,还需照顾生病的奶奶。孩子平时住校,有时会住在外公外婆家。从走访所获信息来看,经济条件较为拮据,学习与生活环境艰苦。
最后一个家庭,孩子在读八年级,家中有爸爸、妈妈和姐姐共四口人。该生学习成绩好。家里有地被征收,16年自建新房,目前主要经济收入靠爸爸通过搬运工作获得,从走访情况来看,家庭条件相对其他家庭较好。
·总结与思考
走访的家庭大多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帮助。可以看出家庭状况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具有双重性,有的孩子在逆境中培养出了"懂事早熟型"性格,但也有孩子呈现出创伤性沉默、社交退缩与情感依赖缺失等表现,孩子们普遍珍惜学习机会,但也有高压环境导致焦虑性学习的潜在隐忧。基本所有家庭都能够为孩子提供学习空间,即使没有专用的学习空间也可以在餐桌等地方写作业,但教育资源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匮乏。
不同年龄阶段的对象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可能发展出不同的需求。如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关键期,需要多关注心理健康与亲情陪伴;初中阶段是自我认同建立期,需情感支持与学业引导;高中阶段则面对升学压力,需要更稳定的学习环境与经济支持。
这些有困难的家庭主要可以通过政府补助与亲属支持获得一定的帮助,成长之树作为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社会组织,更多可以起到一个衔接作用,构建成长陪伴体系,通过持续跟进追踪学生长期发展轨迹,并填补一些政策盲区,覆盖非低保边缘家庭(如一些未达低保线但实际困难的家庭),建立实实在在有效的补助系统。
此次走访发现,困难家庭的孩子在经济与心理方面都面临较大挑战,但大多数仍然积极努力。成长之树在资助和心理关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可在心理健康支持、学习资源优化和社会资源整合方面进一步提升,帮助孩子们更全面地成长。
撰写人:黄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