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周末的清晨,毛毛细雨如丝般飘落,给世界蒙上了一层薄纱,空气格外清新,不温不燥,似是在安抚着尘世中那些疲惫的心。早上7点半,手机屏幕亮起,小伙伴许凉凉的信息映入眼帘:“准备好了吗,我随时可以过来接你,准备走访了。”我赶忙回了句:“好的,我刚锻炼结束,等我吃完饭就好了,你可以先过来,在我们小区门口等一下就好了!”
8点多一点,我们便踏上了这意义非凡却又满含沉重的走访之路。按照四个学生的家庭地址,我们仔细排好了顺序,首站便是靠近小学的那一家。快到时,我急忙联系王同学的妈妈,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热情又亲切,告知了具体地址后,刚一抵达,就瞧见王妈妈已在门口翘首以盼,而王同学依偎在妈妈身旁,那是个二年级的小男生呀,腼腆的模样甚是可爱,见到我们便礼貌地打了招呼。
可当了解到他家的情况,我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揪住了。父母离异,爸爸联系不上,妈妈只能靠着打些零工维持生计,只为那时间能自由些,好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每个月仅2000多块的收入,面对孩子的学费、租房费用等诸多开支,显得那般杯水车薪,生活的拮据在那十几平方的出租屋里展露无遗,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全挤在这小小的空间里。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同学每年都能获评三好生,他就像那缝隙中顽强生长的小草,自强自立,懂事得让人心疼又欣慰啊。
告别了王同学一家,我们赶赴巴城。巴城有两个家庭等待着我们的到访,先来到的是黄同学家。踏入那顶楼的毛坯房,简陋的景象让人鼻子发酸,一家七口就生活在这未经装修的屋子里。黄同学身患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为了给他生个能配型的亲人,爸爸妈妈在他四岁时又迎来了二胎(龙凤胎),幸运的是,弟弟与他配型成功了,给了他重获新生的希望。可后续呢,因为做了骨髓移植,他需要一直服药,黄妈妈只能全职在家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以及三个年幼的孩子,而黄爸爸独自扛着整个家的重担,在附近的电子厂上班,那微薄的工资养活这一大家子,岁月仿佛在他身上加速了脚步,他比同龄人苍老了太多,那一道道皱纹里,藏着的都是生活的苦涩呀。
接着去的是绕同学家,见到他们一家的居住环境时,我着实震惊了。爸爸妈妈都是90后啊,本应是朝气蓬勃的年纪,却为了节约费用,租住在那偏僻的棚户区,就在那几乎挨着河边的地方,搭了个简易的棚子作为家。饶妈妈带着尚是幼儿的妹妹,全职在家带娃,全家的生计都压在了刚下夜班的饶爸爸一人身上。看到饶爸爸那一身的疲惫,布满血丝的双眼,我的心像是被重重地捶了一下,心疼不已。那依河而建的房子,毫无安全保障,仅靠着两根木棍拦着,夜晚出门稍不留意,就可能掉进河里,我临走时,一个劲儿地叮嘱饶妈妈一定要小心,生怕那危险会悄然降临在这艰难生活的一家人身上啊。昆山如此繁华、偌大的城市,却好似没能给这90后的一家留下一处安稳的容身之所,他们只能在这小河边蜗居,守着生活的不易,努力地挣扎向前。
最后走访的,是唯一的小女孩王同学家。她天生脊柱弯曲,家里还有个哥哥,妈妈全职照顾着两个孩子,全家仅靠着王爸爸那微薄的收入支撑。聊天时,王爸爸的一番话更是让我动容,原来在孩子小的时候,有一些机构想要帮助他们,可那时他觉得医院里还有比他们更困难的家庭,便把爱心让给了别人。只是近几年,随着孩子长大,开支越来越大,又逢大环境影响,王爸爸收入锐减,无奈之下才参与了我们成长之树的活动。
每走访完一家,我的心情都愈发沉重,却也在这沉重里感受到了一丝温暖。每一个家庭都有着各自的不幸,像是被生活的暴风雨无情拍打,可他们又是幸运的,被我们充满大爱的成长之树关注到了。这些孩子就如同那在风雨中努力成长的小树呀,或许此刻正经历着寒冬,但我坚信,只要爱心的阳光能洒在他们身上,只要有更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给予一点点照顾和帮助,他们终能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去拥抱那充满希望的未来啊。
愿这世间的善意如潺潺溪流,汇聚成海,润泽每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家庭,让他们能在生活的道路上,多一些温暖,少一些艰辛,一步一步,走向那洒满阳光的明天。
撰写人:刘丹
走访日期:2024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