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人.:梁午昶 、刘振东、刘颖、王明霞、张晓丽
走访时间:4月17日-21日
报告人:刘振东
人生第一次参加这种纯公益性质的活动,一半是出于好奇,想亲自体验一次公益内容的过程;一半也是为了自已,为生活增添一些不一样的经历。
全程参与之后,确实感受到很多新鲜的东西,具体先来说说走访的内容。
此次我分别走访了松林坡中心校,包括张健涛家(奶奶在家,爸妈在浙江打工,家里有3个孩子,他和弟弟、妹妹,家里享受低保。家庭收入基本靠父母打工,在学校住宿。一个学期吃住需要600多,国家补贴下来基本不用花钱)。张越琦家(家里有三个孩子,母亲在家,父亲外出打工,家庭收入完全依靠打工,基本上当年收入当年开销)。张航家(爷爷、奶奶、妈妈在家,家里一共有6个孩子,他上面有5个姐姐,父亲在山东打工。3姐、4姐、5姐上学,2姐学美容已经毕业,享受政府扶贫政策)。杨忠亮家(享受政府精准扶贫,家里有三个孩子。孩子两岁时父母离婚,爸爸在浙江打工。只有奶奶在家)。 松林坡乡中心小学,包括周棚家(父母在家种点粮食,家里有三个个孩子,小的读三年级,姐姐已经嫁人。家庭收入主要靠种庄稼。下面还有一套拆迁房子,家庭每年租房要1000元)。 路世媛家(妈妈在外打工,爸爸在家。家里有三个孩子,弟弟妹妹也在倮柱上学)。颜晓雨家(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家里爷爷奶奶,共有四个孩子)。 秦梦圆家(家里有9个女孩子,最大32,最小8岁,爸爸在中心小学食堂上班,每月1000多元工资。一个姐姐贷款在上大专,前四个女孩嫁人了,6姐在打工)。 秦洪元家(政府精准扶贫对象,姐姐在倮柱上6年级)。 曹景元家(家里有三个孩子,父母经营餐饮店,有商品房,贷款90万还欠40万,曹景元是个很优秀的学生。是从刘家坪小学转到倮柱学校的,她老家是倮柱村岩脚组的,原来的生活很困难,父母靠着勤奋养殖赚了钱,为了在身边照顾孩子在倮柱街上买了个店面房做起了生意,生活得到了改善,所不再资助)。
通过以上走访,对受资助的孩子和家庭有了直观的感受,大部分孩子的家庭条件确实对资助款有真实的需求,少部分通过实地走访后发现,其家庭条件还是能供养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然后来讲讲我对参与整个公益过程的个人感受。最初知道成长之树,并不太了解他的运作方式,只是像对待其它助学组织一样,每年定期给学生和老师捐款。通过这次走访,了解了成长之树的运作机制,对此非常认同。在目前国内公立慈善还不能完全被认同的背景下,成长之树点对点的善款发放方式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另外就是个人的一些建议,一个是感觉目前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和补贴项目在逐渐完善,县乡的学校软硬件条件相对较好,村镇的学校相对还是比较落后,成长之树能否考虑将资助目标更下沉一些,资助范围也扩大一些,譬如扩大对乡村孩子的资助,捐赠一些体育器材或教学工具给乡村的学校,二是实地走访确实非常有必要,虽然辛苦,但是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条件许可的话,希望加大走访的频率和力度,以便爱心人士的捐款能够精准的发放给确有需要的孩子,三是在关心贫困孩子的基础上,增加对贫困教师的捐助,毕竟孩子要想受到良好的教育,完备的师资力量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上一家之言,仅供成长之树参考。
感谢伙伴们的一路同行!感谢孩子们给了我们表达爱的机会!